图片 教师评价语的运用策略_足球app下载-足球app哪个好-官网手机版推荐*

足球app下载-足球app哪个好-官网手机版推荐*

当前位置:主页 > 毕业论文 > 教育类 > 教育理论 > >

教师评价语的运用策略

来源::未知 | 作者:足球app下载-足球app哪个好-官网手机版推荐* | 本文已影响
在新课程的背景下,教师特别关注学生学的方式,“积极倡导学生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学习方式”,凸显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,使课堂成为学生的“学”堂。但是新课程教学中也出现了误区,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越放越好,忽视教师的积极引导与评价,甚至对文本的解读任意发挥,使课堂教学陷入一种“无序”状态。把握好“教”和“学”,是新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两大要素,缺一不可。但纵观现在的教学研究,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引导作用只作面上的研究,对教师评价语的运用策略及如何促进学生学习的展开研究甚少。基于这样的认识,笔者提出了“教师评价语运用策略”的实践与研究。
一、巧妙纠偏,使学生的理解从偏离走向正轨
作为学生,他们在课堂上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正确,因为他们的思维尚处于发展阶段,加上个体的差异性,甚至有的学生会作出非常离谱的回答。这时,有些老师便以“错了! 请坐”了断,在这一声“错”里,你放弃了一次引导学生改过的机会。教师的学生意识与评价意识,在这样的时候显得特别重要,学生对文本的严重误读,学生异样的回答,有其个性、思维层次与生活背景的深刻作用,我们不要放过一次挑战自我,引导学生正确认知与体验的机会。高明的老师会运用自己巧妙、机智的语言来纠正、鼓励学生的回答,或因势利导将错就错,顺着学生离谱的回答,化被动为主动,引导学生的思维,调控学生的情绪,走上正确的轨道。
【案例】《陌上桑》——为“好色”一辩
一位老师为了强调侧面描写,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。讲到“行者见罗敷,下担捋髭须。少年见罗敷,脱帽著帩头。耕者忘其犁,锄者忘其锄。来归相怒怨,但坐观罗敷”这几句诗,问学生:“为什么青少年也好,老年人也罢,行者也好耕者也罢,这么多人见到罗敷以后,都不约而同地停下了脚步观罗敷?”一个学生不加思索脱口而出:“好色!”课堂顿时像炸开了锅“热闹”开了,他显得非常尴尬。    
短暂的停顿之后,这位老师在黑板上写下“好色”二字,并在“好”字下面加了着重号:同学们,‘好’字有两种读音,第三声和第四声,请分别组词。同学们不知老师葫芦里埋着什么药,课堂秩序稍稍稳定:读第三声,可以组成‘好坏、好人……’,读第四声,可以组成‘爱好、喜好……’同学们回答时仍面带疑惑。“非常好!那么,你们知道‘好色’中的‘好’读什么?”“读第四声。”同学们好像忘了刚才的喧闹,非常认真地回答。“很好!通过刚才的那段文字,能否用一个词概括罗敷的特点?”“好看、美丽、漂亮、酷……”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起来。老师连忙说:“大家说的都很对,常言说,爱美之心——”
“人皆有之。”同学们异口同声,且面带微笑。
老师进一步指出:“所以,见到美好的事物,我们都想欣赏一番,这是人之常情。这些人不约而同地停下了脚步观罗敷,正因为罗敷在他们眼里太美了,大家都想看个仔细。如果将这段话换成‘罗敷太美了,美得妙不可言’,比较一下哪一个好?”“原来的好,通过别人的反应写出了罗敷的美,非常巧妙!”“对,这是间接描写的作用。如果用‘好色’一词概括那些人的表现公平吗?”同学们笑着说“不公平”。那位说“好色”的同学不好意思地笑了。
【案例分析】
这位老师的高明之处源于他对学生的爱,这一系列充满爱心、智慧的话语,化解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,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学生的心灵。学生有这样一个老师和风细雨地帮助他们纠正学习中的错误,他们还会害怕什么?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了,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了。 
这位老师的高明之处还在于,他能根据实际情况因势利导,遇到难题,不急着下结论,而是快速思考问题的原因,快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,巧妙点拨,机智评价,从而变被动为主动,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,而且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。
二、自然引发,使学生的感悟从单一走向丰富
当文本给定的信息比较单一时,教师有必要开发文本,我们不仅是教材的执行者,更是教材的开发者,对古代的文本应赋予现代意识,对科技作品应赋予人文意识与科学精神,变“静”为“动”,将静态的文本以动态的方式展现出来。从各个角度、各个阶段体现学生对文本的直接认知,积极促成个体创造性地发现,体现学生的角色意识、主动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。变“单一”为“丰富”,注重学生在文本解读中个性化的情感体验,打开学生认识的视野,创生更多理解的角度,使学生走出思维的死角或认识的狭长地带,使线性的思维拓展为一个丰富的面,多角度,多方位引发他们的认知、感悟、想象,最终形成一个多彩的情感、思维共生的立体空间。
【案例】《论语》十则—— 对孔子的挑战  
师生讨论第五则。
子曰:“由,诲女/知之乎!知之/为知之,不知/为不知,是知也。”
要求学生翻译:重点把握“是,这;知,智。是知也,这是一种智慧。”
师:为什么说“知之/为知之,不知/为不知”这是一种智慧?  
生:知道自己的不足,就会去学习,永远有学习的意识,这是一种智慧。
生:知道自己的不足,就会变得很谦虚,别人也乐意教你,你就获得了学习的机会。
生:明明不懂,硬充好汉,终会露出马脚,被人耻笑。还不如坦率地说自己不懂,至少别人还认为你诚实,所以这是一种智慧。
师:你们能多角度看待一个问题,老师非常欣赏,这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,在下面的问题挑战中,希望你们有更出色的表现。
生跃跃欲试,摩拳擦掌。
师:你们认为“知之/为知之,不知/为不知”还是一种什么品质?挑战孔子,用一个字概括,并说明理由。
生:知之/为知之,不知/为不知,是勇也。我认为在别人面前承认自己有所不知,这需要一种勇气。
生:是诚也。坦率地承认自己有所不知,这是一种诚实。
生:是真也。敢于说出自己不知,不虚伪,不做作,这是做人的真实。
生:是德也。有“知之/为知之,不知/为不知”的勇气,我说是一个人的美德,他可以非常真实地活着。
生:是高也。这好像一个武林高手,或是一位得道高僧,他无需掩饰什么,因为他太强大了,因为他得道了。(众笑)
师:看来,孔子要免费收你们做徒弟了,如果知道两千年后,有这么一群出色的后生,他老人家要含笑九泉了。
【案例分析】
我想学生之所以特别喜欢这样的课,是因为赋予他们以自我角色意识,有他们自己的体验和创造。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、创新意识,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。
“你们认为“知之/为知之,不知/为不知”还是一种什么品质?挑战孔子,用一个字概括,并说明理由”的问题设计,以及及时跟进的评价语,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,引发学生的丰富的情感体验,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,不仅仅是让学生走进孔子的内心世界,更要让孔子亲切可近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。
三、善于求变,使学生的思维从机械走向灵活
由于我们所接手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,他们已有多年的受教育的经历,一些孩子表现出模式化的思维现象,这与他们的年龄是不相符的。这种现象源于模式化的训练教育,其中教师模式化的指令语与评价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,忽视了对学生的自学、思考和理解能力的培养,尤其是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能力的培养。思维的模式化、机械化还导致一个后果,就是学生对这种思维方式存在着不自觉的依赖心理。这种不自觉的依赖心理对文本阅读的真正展开是致命的,因为它没有开发出学生思维潜力,遮蔽了文本中真正的思想与情感的亮点,使学生与真正的阅读失之交臂,这是作为语文教师最感痛心的。是模式化的评价语强化了学生的这种阅读行为,在这背后是教师对教学本质与学生观的误读,我们要在评价语中,引导学生从模式化的思维束缚中走出来,促进他们展开比较真实的阅读,让阅读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。
【案例】《生命 生命》——找到令你心跳的句子
《生命 生命》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,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,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、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。我要求学生小组讨论,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精彩,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,说说这些词句妙在何处,并试着有感情地朗读。我巡视一周,感到震惊:他们不约而同找到了议论句,问其原因,说小学就是这么练的,有思想有感想,找议论句。
我说:“《生命 生命》如果说有些感人,决不是那几句做震撼人心状的议论句,而是作者在细节处,对生命细腻、深切的感悟,像这样的句子散落在各处。”我要求学生重新寻找。学生经过讨论,很快就找到这样的句子: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,那样强烈,那样鲜明! 我问:“将原句改成‘我感到一股强烈、鲜明的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!’好不好”?学生思考片刻:“还是原句好,用两个那样反复强调,表达强烈的感情,突出生之欲望的强烈。”我及时加以肯定:“有时一种情感的力量,就来自于一个字词、一个停顿、一次重复,甚至连标点都会说话,这句话请你试着朗读一次。”他在读到“那样强烈,那样鲜明”这句时,中间几乎没有停顿。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处理,他回答说作者被小飞蛾强烈的生之欲望震惊,情不自禁发出一连的感叹。
学生还找到了“隔了几天,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。” “‘竟然’指意想不到,表达出一种惊喜”。我追问:“还有哪些词语,你们看出了惊喜之情?”学生纷纷插言:“‘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’的‘竟’。”…… “不仅有惊喜之情,还要有‘肃然起敬’的感情,文章中明明白白就告诉我们了。” (生笑)我也笑了:“你把书读活了,善于找到情感的文眼。”
教学在不断的品读与评价中行进……
【案例分析】
在要求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精彩,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时,我发现他们不约而同找到了议论句,这是模式化解读训练的结果。我及时给予重新定位、重新评价:“《生命 生命》如果说有些感人,决不是那几句做震撼人心状的议论句,而是作者在细节处,对生命细腻、深切的感悟,像这样的句子散落在各处。”将学生引导到能比较真实体现作者情感的细节处,通过形式多样的品读与精要的点评,提示一种学习方法,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,灵活地解读文本。最后在动情的朗读中,学生沉静了,肃穆了,从他们的表情中,我可以感受到,他们在和我一起走近作者,走进文本,融入作者的情感天地。
四、层层深化,使学生的体验从浅薄走向深刻
评价在教学中十分重要,“用点睛之语,就能指点迷津”,但这种评价不是一次到位的。因为学生的认识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,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,从知之甚浅到知之较深。而且阅读的心理过程包括感知、理解、想像、欣赏、表达几个阶段,这样复杂的阅读心理过程,也要求我们要采取层层深化的评价过程,比如朗读教学中应尽可能让学生学会自己评价自己的读,在他欲评无言或评而不准的时候,再采用他人评价,这样他就能更好地认识自己,改进自己,提高自己。
【案例】《在山的那边》片段——朗读与阅读教学的整合   
我们一起讨论《在山的那边》关键句:是的,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/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/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。
一位学生在朗读“一次又一次”与“一次次”时语气几乎是一样的,读得都非常平淡,可以看出学生对文本还不理解。我问:“你为什么这样处理?”“因为‘我失望的次数太多了,疲惫不堪,一次次打起精神,拖着沉重的身体前进,所以语气就比较低沉。”这是一位平时比较畏惧困难的学生,他说出了自己的情感体验,但他忽视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。
一生急欲发言:他读的不对,应是‘一次又一次’读的比较低沉,表现‘我’经历无数失望的沉重心情,‘一次次’应该读的比较高昂,表现‘我’不服输的精神。他还当场朗读了一次,故意把‘一次又一次’声音压低,把‘一次次’ 声音抬高,效果突出,同学们给予他热烈的掌声。我笑着请另一位学生点评:读的真好,很会制造一种效果,采用强烈的对比,表现了‘我’在逆境中永不言败的精神。(生笑)
   我见时机成熟,追问道:“一次又一次”与“一次次”能否互换?学生陷入沉思,片刻之后有学生回答:“一次又一次”节奏比较缓慢,要拉长音,表现每一次失望后沉重的心情,“一次次”节奏急促,表现每一次重新鼓起了勇气,树立了信心,它们不能互换。
       我说:你对语言非常敏感,诗人在选词上是做过精心的推敲的。这如同音乐的变调,从低沉、缓慢走向急迫、高昂,表现一种对命运的抗争精神。记得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,即使命运把我一千次的打倒,我也要第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。请你们用这样的体验,读出你们的情感。学生齐读,从他们的语气、节奏和表情中,我知道他们已经走进了文本,走进了‘我’的内心世界。   
【案例分析】
在朗读与阅读教学的整合中,老师应具有非常强的听辨能力,能根据学生的朗读把握他的理解、体验的程度,及时作出贴切、客观的评价,引导学生再读。当学生的理解、体验到达一定的层次之后,当学生的解读无法再深入一步的时候,我们要设计一个问题,制造一个矛盾,创设一个情境,激发学生去再思考。平地起风雷,高地更应起风雷,高地的风雷是让学生向真理迈进的最重要一步,铺垫、蓄势,关键是最后的临门一脚。长此以往,学生思维的临界点会一个个突破,认识不断地趋向深刻。
教师的评价语是建立在对学生深切的理解与关爱上,教师应全身心投入,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。在一次次因评价带来的惊喜中,学生也会全身心投入学习,不断地感悟、体验、思考,达到知、情、意的和谐发展。应本着对学生挚爱宽容的精神和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意识,在实践中不断探索,采用行动研究法、定向观察法、案例研究法,继续深化“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——教师评价语运用策略”的实践与研究,为教学创造一方和谐、融洽的新天地。

足球app下载-足球app哪个好-官网手机版推荐*

随机阅读TODAY'S FOCUS